眼下正值绿化废弃物集中清理季。9月26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,北京市属公园通过高温腐熟、粉碎还绿等方式,让枯枝落叶、断枝残花等“绿废”实现资源化利用。这一举措既破解了处理难题,又践行了低碳理念,每年还为部分公园节省约百万元肥料支出,成为城市生态循环的新实践。
△国家植物园绿化垃圾处理厂将绿化废弃物粉碎处理
据了解,以往焚烧、填埋是处理绿化废弃物的主要方式,这种方式易造成污染。如今,市属公园构建起“绿废”循环体系,“绿废”利用率同比提升20%。其中,高温腐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式,国家植物园(北园)的绿化垃圾处理厂颇具代表性。该厂每年处理约2万立方米绿化废弃物,可转化出4000立方米有机基质。这些有机基质能替代外购肥料,每年可为公园节省成本约100万元。今年,该厂完成升级改造,新增液压翻抛、静音粉碎等设备,打造出高效智能流水线。改造后,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升50%,产出基质的肥力也更稳定,进一步完善了“废弃物——处理——资源化——再利用”的生态闭环。未来,这里还将成为环保科普基地。
△百望山森林公园步道被粉碎物覆盖
粉碎再利用也是“绿废”处理的重要路径。百望山森林公园将抚育间伐产生的树干制成步道护栏、台阶;把枯枝落叶粉碎后,或直接覆盖地面,或用于堆肥还林。此外,部分公园还为粉碎后的“绿废”添加环保色素,制成可降解有机覆盖物,兼顾了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。
△中山公园用废弃木料搭建的“昆虫旅馆”
更具巧思的是“变废为景”的处理方式。玉渊潭公园将废木料经彩绘、拼接后,制成“机器狗”造型花钵,用于“彩色星河”花园造景;中山公园把伐除杨树的枝干加工成坐凳、汀步,还搭建了“昆虫旅馆”,为昆虫提供庇护所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观赏性的双赢。
△玉渊潭公园“彩色星河”花园造景中的“机器狗”花钵使用废木料拼接
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处处长杨浩表示,中心已建立一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消纳方式,正将“绿废”逐步转化为可用资源,以提升公园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。未来,中心将持续探索“绿废”利用新途径,联合科研单位研发有机肥料、生态铺装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;同时,将在国家植物园试点“公园——处理厂——城市绿地”闭环模式,把“绿废”处理服务范围扩展至周边社区,为城市生态循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
编辑/胡克青
(北京青年报客户端)
正规股票配资排名,赢翻网配资,泰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